面对学生的目光社恐老师的小心思
粉笔在黑板上划出的痕迹总是歪歪扭扭,像我此刻的手势。当学生举手提问时,我的瞳孔会不自觉地收缩,仿佛被突然点亮的探照灯刺得生疼。那些期待的眼神让我想起童年时躲在被窝里偷看窗外的自己,此刻却要被迫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源。我开始用更多的手势代替语言,让指尖在空中画出弧线,像在给无形的观众表演哑剧。有时甚至会突然笑出声,假装那是个自然的反应,实则在试图稀释空气中凝固的尴尬。
午休时分,我总爱躲在教师办公室的角落,看窗外的梧桐树在风中摇晃。那些被阳光晒得发亮的叶片,让我想起学生们的目光,明明带着好奇,却总让人感到某种压迫。有时会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在图书馆角落的时光,那时的孤独是安静的,而现在的孤独却要在四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完成。我开始在教案里夹入小纸条,上面写着"保持微笑"或"深呼吸三次",像是给自己的心理暗示,却总在课堂上被学生们的反应打乱。
放学后,我常常在走廊尽头的洗手间里对着镜子练习眼神。镜子里的自己总是带着些许慌乱,像被风吹皱的湖面。但当学生在教室里欢声笑语时,我突然意识到那些目光或许并非敌意,而是带着某种纯粹的好奇。有时会故意放慢语速,让每个字都像珍珠般滚落,而学生们的反应则像被风吹动的蒲公英,轻轻飘散却带着希望。这种微妙的平衡让我在每次走进教室时,都带着一丝期待和忐忑。
深夜批改作业时,我常常在"学生姓名"的空白处画上小星星。那些闪烁的标记像是给自己的小确幸,提醒着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必完美。或许真正的勇气不是直视所有目光,而是学会在注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,让那些本该紧张的时刻,变成一场无声的对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