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
上周有个妈妈向我倾诉,她的儿子在幼儿园里因为排队不顺就大闹,老师无奈地让她带孩子回家。其实孩子只是想引起注意,当家长一味指责"不讲文明"时,孩子反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发脾气这件事上。就像我曾遇到的案例,有个小女孩每次要玩具不给就尖叫,直到家长学会蹲下来,用平静的语气说"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要这个玩具",孩子才渐渐停止哭闹。这说明孩子需要的不是惩罚,而是被理解的契机。
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,家长首先要学会"暂停反应"。记得有位父亲分享,他儿子在考试失利后把试卷撕碎,他当时没有立刻训斥,而是先深呼吸,然后说"我们先去公园走走好吗"。当孩子情绪平复后,再一起分析试卷。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对抗,反而让孩子更愿意表达内心。就像我看到的另一个案例,有个男孩因为被同学嘲笑而回家发脾气,家长没有急于安慰,而是先带他做深呼吸练习,等孩子平静后才开始对话。
转移注意力是化解情绪的巧妙方式。曾经有个孩子在商场里哭闹要买玩具,家长没有直接对抗,而是指着窗外的旋转木马说"你看那个在跳舞的木马多漂亮"。当孩子被新事物吸引时,情绪自然缓解。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发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,比如孩子可能并非真的想要玩具,而是需要被关注的陪伴。
建立情绪表达的规则同样重要。我曾指导过一个家庭,他们发现孩子经常在睡前发脾气,于是约定"如果生气就用红色气球表达"。当孩子把气球拍打到地面时,家长不会制止,而是说"这个气球现在在跳舞了"。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方式,让孩子逐渐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释放情绪。就像另一个案例,有个孩子总是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,家长教他用"玩具被抢了"的句子表达,而不是直接摔东西。
孩子的情绪就像春天的野花,看似无序却自有规律。当家长学会观察、倾听、引导,那些暴风雨般的发作就会变成成长的契机。记住,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的不是压制,而是被理解的温暖。就像我见证过的无数个瞬间,当父母放下焦虑,用耐心陪伴孩子的情绪流动,那些曾经令人崩溃的场景,最终都化作了亲子关系的转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