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开学了孩子不去上学怎么办
去年冬天,一位母亲找到我时,手里攥着孩子写满涂鸦的作业本。她描述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就总说肚子疼,每次上学前都要请假。直到某天孩子突然说"老师说我长得丑",母亲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这个案例折射出许多孩子面临的现实:当校园生活变成社交焦虑的温床,他们可能会用身体不适作为逃避的借口。像这样的孩子,往往在班级里默默无闻,却在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
有个初中生的案例更令人揪心。他每天清晨都躲在被窝里,直到父母用闹钟反复催促。问及原因时,他说"我总是最后一个到教室"。这句话背后是深深的自我否定,他把迟到视为失败,却不知道这可能只是对自我价值的错误认知。当孩子把上学与自我评价绑定,就会形成恶性循环,越焦虑越逃避,越逃避越焦虑。
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家长:孩子说不想上学,第一反应是"是不是学习太累",于是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。但某位父亲的经历值得深思。他发现儿子每次上学前都要反复确认书包有没有带齐,甚至会把文具分装成多个小袋。这种过度准备的背后,是孩子对未知环境的强烈不安。就像他告诉我的:"我总怕自己会搞砸,所以宁可不开始。"
有些孩子不去上学,是因为在校园里遭遇了难以言说的创伤。有个小女孩曾告诉我,她每次经过教室都会想起某个同学的恶作剧。这种经历会让孩子对校园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恐惧。就像她妈妈说的:"孩子说学校像监狱,可我们家长根本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。"
面对这样的情况,家长可以尝试这些方法:首先,建立安全的沟通环境,让孩子感受到即使说出最隐秘的困扰也不会被评判;其次,关注孩子的非语言信号,比如突然的沉默、频繁的噩梦,这些可能是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;最后,和孩子一起制定"小目标",比如先尝试在教室待十分钟,逐步建立对校园的适应感。
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,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理解的空间。就像那个在教室门口徘徊的男孩,他其实只是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,而不是严厉的训斥。当我们放下焦虑,用更柔软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,或许就能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。那些看似抗拒上学的孩子,往往在等待一个愿意倾听的父母,一个能给予安全感的港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