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朋友不和我家孩子玩怎么开导她
去年冬天,我遇到一个叫朵朵的小女孩。她总爱穿粉色连衣裙,但其他孩子却总在她背后说"穿得像女孩子"。有次她蹲在操场角落,看着其他孩子追逐打闹,突然问我:"妈妈,为什么他们都不理我?"那一刻,我看到她眼里的光逐渐暗淡。其实问题不在于她的穿着,而是孩子们还没有学会如何接纳差异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社交个体。就像小宇,他特别喜欢恐龙,但其他孩子却觉得他"太奇怪"。有次他带着自己画的恐龙图去和同学分享,却被说"画得不好看"。后来我发现,他其实更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称赞。当他发现小美也喜欢恐龙时,突然眼睛亮起来:"小美,我们一起玩恐龙游戏好不好?"这种找到共同语言的瞬间,往往比任何说教都有效。
有时候,孩子不被接纳是因为他们还不懂社交规则。就像乐乐,他总是抢着玩玩具,导致其他孩子不愿意和他一起游戏。有次他把积木搭成城堡,却在游戏时突然把别人的积木推倒。后来我教他用"我们可以一起搭"代替"你别玩",当他学会用邀请代替命令时,孩子们开始主动围过来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社交节奏。就像朵朵,她性格内向,但喜欢画画。有次她默默画了整本恐龙绘本,却不敢展示。我带她去画室,让她把画作贴在墙上,当其他孩子看到时,纷纷跑来问:"这个恐龙怎么画得这么特别?"这种被认可的喜悦,比任何玩具都更珍贵。
其实孩子不被接纳的时刻,正是培养同理心的好机会。当小雨发现新来的同学总是一个人玩,她开始主动问:"要不要一起玩?"虽然一开始被拒绝,但她没有放弃。后来那个同学慢慢接受了,因为他们发现小雨会分享零食,会记住每个人喜欢的游戏。这种善意的坚持,往往能打开社交的门。
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。就像小浩,他总觉得自己"没人要",直到我带他去参加社区的儿童绘画展。当他看到自己的画被贴在墙上,听到其他孩子说"这画好特别"时,突然红着眼眶说:"妈妈,原来我也有朋友。"有时候,换个环境就能让孩子发现新的社交可能。
当孩子遇到社交困境时,不妨问问他们:"你希望怎么和小朋友相处?"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。就像小雅,她想和同学一起玩,却不知道怎么开口。我教她用"我们可以一起玩吗"代替"你来玩",当她第一次成功邀请同学时,整个脸都笑开了。这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的做法,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社交种子,需要我们用耐心等待它发芽。当他们发现被接纳的喜悦时,就会慢慢学会如何与人相处。就像朵朵,当她开始用"我们可以一起画画吗"代替"你别玩",那些曾经拒绝她的孩子,渐渐变成了她的好朋友。这让我想起一句话:真正的成长,是学会看见他人,而不是执着于被看见。